自从界面扁平化风格来到之时,「形式服从功能」就变成了一个时常被提起的法则,但是细细想来对于此法则的引用是否过于片面?本篇目的在于探究「形式服从功能」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形式服从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
设计的美感,来自纯粹的功能。
1. 来源
「形式服从功能」是批设计摩天大楼的美国建筑师之一——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原文如下:
路易斯·沙利文认为形式是功能的表现,功能不变,形式亦不变。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广泛采用这个法则,后来,被不同领域的设计师纷纷采用。
2. 定义
通用设计法则定义:「形式服从功能」法则,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诠释,一种是美感描述,另一种是美感规范。「描述性诠释」指的是美感来自纯粹的功能,没有其他多余装饰。「规范性诠释」指的是设计注重功能,美感属于次要。
维基百科:「形式服从功能」法则认为,建筑物或物体的形状应该与其预期的功能或者目的密切相关。
3. 「形式服从功能」法则如何使用在用户体验设计中呢?
△ 网易云音乐播放器和虾米播放器界面
先来看一个熟悉的案例,音乐播放器是一款音乐类APP的核心模块,也是被使用频率较高的模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网易云音乐和虾米播放器绝对是非常好的设计。网易云音乐是一张旋转的黑胶唱片和留声机唱针,唱针会随着歌曲的播放和暂停而动作,黑胶唱片是旧时代音乐的一种标志,也象征着对音乐的极致追求。据说网易云音乐黑胶唱片转动速度是丁磊一个人在房间里对着黑胶唱片听了很多次,反复试验,较终才确定了它的转速。如果是追随「形式服从功能」来看的话,那黑胶唱片的设计完全是画蛇添足,浪费了界面空间,还浪费了开发资源。我们再来看虾米的播放器,当我们横置手机时,虾米的播放器界面变成了一个虚拟磁带,甚至连功能button都没有出现,如果是追随「形式服从功能」来看的话,这个设计太糟糕了,用户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来操作呀!但真的是如此吗?
△ 需求分析工具图:产品强度=体验-成本
《腾讯产品法》中有一个需求分析工具图(如上图)总结出来就是:产品强度=体验-成本。增加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核心是「如何提升产品体验」和「如何削弱可能产生的阻碍成本」来进行。根据“形式服从功能”我们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如何增加用户的体验吗?在满足产品功能的前提下,不管是网易云音乐的黑胶唱片还是虾米的磁带都在追求体验的极致,只有在体验无限放大,成本降到较低的时候,这时候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所以设计师不要把注意力放到错误的议题上面,并不是功能就一定要比形式重要。设计师要根据当下情况,分析「哪些方面会是成功的关键?」我们不应该把法则变成了教条。
在一款产品从0—1的阶段,考虑到时间和资源因素,很多设计就是满足功能即可,目的是缩短开发周期,快速投入市场,快速地占领市场。但是当产品已经有一定用户的情况下,就要开始建立品牌体系,页面开始优化,这就是开始优化用户体验的过程。
△ 滴滴打车1.0版本与滴滴出行5.0版本界面
我们来看滴滴的界面,从「滴滴打车」到「滴滴出行」的变化,1.0版本的界面满足了主要功能。但是2013年时,打车软件如雨后春笋,霎时间铸造了一个新兴产业,也吸引着投资人的目光。一个产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次次暴雨的洗礼,打车软件经历变相议价、恶性竞争、同质化发展等一系列论调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当所有的打车软件都有相同的功能,看上去都一样时,滴滴2.0版本形象升级,滴滴的产品与设计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渐渐地被用户和行业认可。滴滴的业务在不断发展壮大,去年滴滴设计团队(CDX创意设计中心)的5.0版本改版总结可以看出设计团队对用户体验的优化,对产品的反哺。
小结
如果只懂「形式」不懂功能,那还不能完全算是一个设计师;如果「形式服从功能」,那可以算是一个设计师;如果既懂得「形式服从功能」,又懂得「形式反哺功能」的话,这才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用「形式服从功能」可以当作美感法则,但是不要把法则当作成一个严苛的设计规范。在设计的时候,应当分析当下的场景,孰轻孰重,灵活运用法则,避免生搬硬套。
一. 界面布局样式有哪些?
在做界面设计时,我们为了区分信息结构及层次,通常采用以下3种布局样式:卡片式设计、分割线、无框设计。
二. 卡片式设计
自从Android4.1上Google Now登台亮相之后,卡片式这种设计思路/风格慢慢就流行了起来,被大家所关注和使用。
Google将它称之为“Inside Out design(由内而外式)”,它的本质是更好的处理信息集合,那么卡片式设计适合运用在什么地方呢?
- 增加空间利用率。
- 区分不同维度内容。
- 提升可操作性。
1. 增加空间利用率
相比于传统列表式布局,卡片式设计能更好的打破原有的框架。
比如,在传统列表下,内容一般为纵向滚动操作,展示的内容有限。而采用卡片式的布局,在纵向的内容流里,还可以很好的增加横向滑动的内容区域,而且看起来很整体。
比如,知乎feed流里增加知乎live的横向滑动内容。
2. 区分不同维度内容
卡片,其实比较像一个容器,你可以把不同维度的内容放入不同的卡片中,使其在内容区分的同时,还能保持界面的统一性。
比如:淘宝采用卡片处理信息的层级。个卡片承载着:个人信息及偏好;第二个卡片:购买操作后的所有关键流程;第三个卡片:一些淘宝内使用率不高的功能聚合;第四个卡片,是对支付宝和理财产品的一种推广;等等。
每个卡片都是不同维度,相对独立的,但通过不同大小的卡片归纳后,比起传统列表项 + 分割线 + 标题的视觉效率要高很多,显得更有秩序。
再比如:荔枝FM、微信读书,也是采用卡片式设计,来归纳不同维度的信息内容。
还有,微信公众号和appstore,同样是采用这种处理方式,把繁杂的信息以时间维度,归纳到不同卡片中。
3. 提升可操作性
卡片是一种拟真元素,可以被覆盖、堆叠、移动、划去,这样能更好的拓展内容块的视觉深度和可操作性。
比如:iPhone自带的「提醒事项」APP,就是采用卡片堆叠的方式。用户可按照标题快速查找目标备忘录,同时进行点击操作,打开卡片内容。
探探,运用卡片式设计,实现左右滑动代表感不感兴趣的操作,从而增加产品的趣味性。
但是,卡片也有它的弊端。如果不在合适的场合下,盲目的使用卡片设计,也会使你的设计变得低效和空间浪费。
举个例子,下面这种效果图,设计师们应该都不陌生,因为是在各大设计网站上经常看到的。
但是,你认真分析下,好好的一个通讯录,明明只有简单的头像和名字的元素,非要包裹在卡片里,而且卡片与卡片之间还要留出间距。为了视觉效果,空间这么浪费,并且影响效率。
如果按照微信的策略,好友可以加到5000,那么找个人不得向上滑动很久么?
三. 分割线设计
在UI设计中,较传统也是较常见的分隔方式是「线」。它能起到分隔、组织、细化的作用,帮助用户了解页面层次,赋予内容组织性。
而「线」,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 全出血分隔线。
- 内嵌式分割线。
1. 全出血分隔线
「出血」是一种平面印刷中的概念,而「全出血」指的是分隔线横向贯穿整个页面,一般为了区分更加独立性的内容信息。
比如:知乎的「想法」feed流里,就是采用全出血分隔线的形式,让信息分隔的更明显,更加独立性。
比如:google photo,用全出血分隔线,来区分上面的默认分类和下面相册的模块内容。
2. 内嵌式分割线
内嵌式分割线,不同于前者,它一般会在「线」的前面留有缺口,来区分统一模块下的相关内容,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浏览大量相关内容时,更加高效。
比如:知乎的「更多」页面,卡片内采用内嵌式分割线,来区分同一维度下有关联的内容。
比如第二个模块里,我的创作、我的收藏、我的关注、我的邀请回答,都是「我」操作后的内容信息。而第三个模块,已购内容、我的私家课、我的Live等等,都是跟「钱」或「付费」相关的。
所以,采用内嵌式分割线,比较适合这种划分有关联性的内容,同时能提升浏览效率。
其实,采用「线」的分割方式,相对其它两种(卡片式设计、无框设计)是比较保守的解决方案,但是,前提是要处理好「线」的间距、粗细、颜色等问题。
四. 无框设计
无框设计是近两年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趋势,是去除界面中的边框,分割线,用间距来区分内容。
它适合运用于:
- 大图为主。
- 内容有规律。
- 小众且垂直产品。
1. 大图为主
大图为主指的是以图片为主的产品,每张图片本身就可以起到分割的作用,因此,不需要采用多余的线或边框进行分割。
比如:instagram,发布图片前,用户被强制对图片进行正方形截取,才能保证图片在feed流里的宽度,撑满全屏,从而看起来很整体。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国外的产品就这么高大上,微博怎么就不能去分割线,做减法,搞得洋气一些呢?
那么大牙来带你分析一下。instagram只支持发送固定尺寸的图片和视频,而微博支持发送图片、文章、视频、纯文字、签到、点评等等的内容。
同时微博feed流里的图片,支持1张-9张不同情况的排版。而且1张图片时,为了更好的呈现出用户的原图比例,还要处理成4:3,16:9,正方形,以及特殊尺寸的缩略样式,同时还有gif图的情况,还支持你在自己状态下添加不同话题。那么你想只用间距留白来区分?场面会像刚地震完的样子……
所以现在想,微博用卡片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信息,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2. 内容有规律
内容有规律指的是,留白间距上下的内容,较好是相对一致的、重复的、亲密的,这样用户会下意识的将其分为一组。
比如,Airbnb采用的无框设计,原因是它们的信息元素很统一、重复,才给人营造出比较整体的感觉。同时,合理的运用大标题也起到关键性作用。
而同样采用无框设计的「下厨房」APP,首屏由于每个模块信息元素不一致,而且模块内元素的左右间距也不一样,字号种类过多,导致界面看起来相对有些杂乱。
3. 小众且垂直产品
小众且垂直的产品,一般情况下目标用户聚焦,功能简洁。因此,能够比较好的运用无框设计,跳出传统的规范做出创新的设计。
比如:轻芒杂志,采用无框设计的同时打破传统的移动端浏览体验,更符合它们自己的产品调性。
下面是FOOTAGE,一款小众且文艺的产品,由VUE的团队设计的。他们采用无框设计的前提是,每个界面元素有限,功能内容简洁。
但如果你是像微博,淘宝,微信等体量的产品,用户群体广,内容繁杂且层级较深。那么,你需要找到一个效率更高的信息呈现和交互的基础隐喻,无框设计可能就不太适合了。
五. 总结
总的来说,任何表现形式都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呈现功能及内容,而不是盲目的追随趋势。
自成一派的优秀设计师并不需要受到任何风格的局限,因为他知道风格并无好坏之分,而是探索更适合自己产品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