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营销领域的人们,肯定会发现,新媒体领域又诞生了一个新词汇:KOC。大概意思是对应KOL“关键意见领袖”,而创造出的“关键意见消费者”。造新词,做新概念,这是所有做市场营销服务的乙方普遍性做法,无可厚非---没有新概念,就没有新收入。那么私域流量到底应该如何打造呢?
一、私域流量
KOC是在“私域流量”这个行业词汇的大背景下诞生的角色名词。首先发轫于电子商务领域。
在通常的电子商务领域,潜在消费者流量属于电商平台,如果商家希望获得这些流量,就要通过投放广告、购买“直通车”这类的办法,向平台方缴纳买路钱。
随着经济形势的一片环保色,商家已经难以承担平台层出不穷的收费由头,关店潮愈演愈烈。此时平台为了保障商家的留存,决定分出一杯羹给商家,这个大战略叫“内容电商”并辅以“会员制”。
从产品策略上,就是平台给入驻商家开发更丰富的网络门店界面和功能,赋予消费者“关注商家”的功能,形成虚拟的粉丝群。开店商家在自己门店里可以自由开展具有独创性的营销活动。
从表面上看,这些订阅关注了商家门店的消费者,不再仅仅是平台用户群体,还成为了属于该商家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就是该商家的“私域流量”。
这种做法很快被发现更适合于自媒体,特别是准备带货卖货的自媒体。
对于在网络媒体平台上开专栏的自媒体作者,其专栏流量、微博流量、各种订阅号的流量,在历史上都取决于平台编辑的关系推荐。谁和编辑关系铁,谁就获得公域流量的支持,谁就是KOL。
但这种KOL的变现能力很差,毕竟流量是赠送来的,犹如火车站广场开店,卖卖茶叶蛋也许效果不错,想接点儿更复杂的销售业务就难以完成甲方的KPI。
KOL的变现能力单一,就会降低KOL的写作积极性;
KOL的写作积极性降低,就会降低自媒体平台的整体公域流量;
自媒体整体公域流量降低,就会降低甲方向自媒体平台投放广告的意愿。
在如何帮助甲方完成KPI的本质需求上,网络媒体平台、甲方、自媒体作者,三者之间的本质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网络媒体平台也参照电子商务的模式,赋予自媒体作者“开店”和“经营店铺”的能力,让自媒体作者形成可以自行变现的私域流量。
有些平台甚至允许自媒体作者直接发布广告性软文,链接平台的内生店铺。
由此,“私域流量”就正式登上了大雅之堂。
其主要的表达形式是“3+1组合”:微信朋友圈+自媒体专栏+微信粉丝群,以及可链接的商品店铺。
二、KOC
作为改革的先行者,早期的“KOL”们自然是私域流量的既得利益集团。
码字写稿,长期以来是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们,向互联网转型时取用的路线。更多的弄潮儿忙着加入双创大潮,不管是拿计划书融资,或者搞个微商团队,都有更体面的地位和更多金的收入。
一转眼,凛冬已至。
一大波的失业者或者失意者,惶惶然四顾何处还有什么求生的机会,“做微商、卖保险、自媒体”成为入行门槛较低、转型成本较低、投入资金较低的“三低型”职业转型较佳选择。
如同做微商、卖保险的新人一样的套路,在中国做生意,后来者较好的竞争策略就是:价格便宜!
相比于KOL们的北森慢跑、全马,新来的自媒体捧着黄焖鸡米饭,就着榨菜报价:200!量大从优!
我们不发表意见,我们只是用户意见的搬运工!
我们不创造用户,但我们可以为甲方扮演用户!
我们是谁?我们是KOC!像极了酒吧里的酒托儿。
三、如何打造私域流量?
前文已经讲过,私域流量的主要形式是“3+1组合”:微信朋友圈+自媒体专栏+微信粉丝群,以及可链接的商品店铺。
私域流量的整体运作比较庞杂,限于篇幅只列出核心提纲:
1、人设打造
人设打造主要通过“朋友圈”,此处“朋友圈”是一个代名词,包括了“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微头条”“脉脉”等一切“动态”性质的工具。
经营人设的要点在于:
(1)确定发什么类型的内容,素材如何准备
(2)什么时间节点发
(3)不同时间段应该发什么内容
(4)每天多少条
(5)如何与朋友圈其他人互动
(6)如何保持朋友圈内容的连贯性和活跃度
2、好友互动
(1)好友圈的分组分类
(2)不同分组的问候内容和频率
(3)好友关怀
3、粉丝群
(1)种子用户
(2)人数增长规则
(3)活跃度规则
(4)变现规则
(5)群裂变
4、自媒体
(1)养号规划
(2)交易规则
(3)防封规则
(4)加粉运营
(5)读者导入
(6)读者交换
5、品牌营销
(1)付费社群
(2)行业会议
(3)培训讲座
(4)图书出版
(5)第二梯队
6、电商化
(1)矩阵
(2)对接
(3)交换
通过以上的6大模块,就基本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
至于你是KOL,还是KOC,只要不能帮助甲方实现KPI,一切新名词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