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营销理论被归结为四个基本策略的组合,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于这四个词的英文字头都是P,所以简称为“4P营销理论”。
4P营销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1953年,尼尔·博登(Neil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版进一步确认了以4P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即:
产品(Product):注重开发的功能,要求产品有独特的卖点,把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位。
价格 (Price):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产品的定价依据是企业的品牌战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渠道 (Place):企业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经销商的培育和销售网络的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是通过分销商来进行的。
促销(Promotion):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的行为(如让利,买一送一,营销现场气氛等等)促成消费的增长,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费者或导致提前消费来促进销售的增长。
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哈佛商业评论》(3~4月号)发表了《论大市场营销》。他提出了“大市场营销”概念,即在原来的4P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两个P:“政治力量”(PoliticalPower)、“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他认为21世纪的公司还必须掌握另外两种技能,一是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就是说,公司必须懂得怎样与其他国家打交道,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状况,才能有效地向其他国家推销产品。二是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营销人员必须懂得公共关系,知道如何在公众中树立产品的良好形象。
随即,菲利普·科特勒又提出为了精通“4P”(他称之为战术上的),你必须先做好另一个“4P”(他称之为战略上的):
个“P”是“探查”(Probing)。就是要探查市场,市场由哪些人组成,市场是如何细分的,都需要些什么,竞争对手是谁以及怎样才能使竞争更有成效。真正的市场营销人员所采取的个步骤,就是要调查研究,即市场营销调研(MarketingResearch)。
第二“P”是“细分”(partitioning),即把市场分成若干部分。每一个市场上都有各种不同的人(顾客群体),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市场细分,识别差异性顾客群。
但是,你不能满足所有买主的需要,必须选择那些你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其需要的买主,这���需要第三个“P”是“优先”(Prioritizing)。哪些顾客对你较重要?哪些顾客应成为你推销产品的目标?
第四个“P”是定位(Positioning)。定位就是,你必须在顾客心目中树立某种形象。产品一旦经过定位后,便可以运用上面提到的战术4P进行产品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