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借助微博、微信、QQ等新型社交媒介,消费者之间拥有了即时高效的紧密连接,也能够不断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分享过程中,这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推动着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型。
移动互联时代究竟有着怎样的消费特质?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又该怎样利用经典的营销策略,实现整合营销?
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策略
整合策略1
营销战略的水平化
在营销战略层面,经典营销的核心是通过对市场和消费群体的细化分割,准确定位和聚集不同群体的需求,从而形成更加多元的差异化营销推送,促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升他们的忠诚度。然而,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会化营销,不能仅仅聚集于垂直化的思考定位,更要注重营销战略的水平化关联。具体来讲,就是不但要考虑目标消费者的特质和需要,也要思考在社会媒介平台中,与目标用户有着密切关联的其他用户群体的特质。
另一方面,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进行价值理念、品牌与文化的营销塑造,既是扩散自身水平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吸引和黏住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用户忠诚度的关键。成功的品牌塑造虽然并不一定能够直接带来销售业绩的提升,但却可以通过品牌中彰显的独特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归属,从而让消费者愿意主动为企业进行口碑传播。
比如,海底捞火锅店,以“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努力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优质服务,获得了消费者和业界的广泛认可。其塑造的“感动”文化,也让诸多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愿意主动分享传播企业的品牌故事,从而极大地扩散了品牌影响力,实现了消费者交互参与的社会化营销。
整合策略2
产品服务的社会性
在经典营销策略中,产品信息的关键是功能与质量。即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直接的产品实惠和功能体验,从而促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认可。不过,移动互联网营销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以提高业绩、获得忠诚;更要为消费者创造产品之外的价值体验,增强对企业的情感归属,从而让消费者自愿为企业进行口碑传播。具体而言,可以从产品服务的极致性与网络性两个方面入手,实现产品服务的社会化营销。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移动互联时代,仅靠单纯的产品功能与质量,已经无法有效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企业需要做的,不仅是提供优质的产品,更要针对消费者的“痛点”将产品的某个因素(质量、功能、设计、服务等)做到极致,让用户获得意料之外的价值体验和感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口碑分享意愿。
相关的研究也已经发现,在信息分享极为便捷的移动互联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分享传播那些“有温度”、“有感动”的内容,而非冷冰冰的产品或品牌信息。因为对个人来说,这既是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也是一种利他行为,能够为他们带来更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追求网络性
移动互联时代,企业产品服务的竞争已经转向了对用户网络规模的争夺。一般而言,产品的使用者越多,用户的口碑分享传播价值就越大,企业也就越能够实现社会化营销目标。因此,产品服务的网络性,也是产品服务实现社会性传播的必要因素。
产品服务网络性的提升,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消费者间的连接融合,进而通过移动社交媒介平台,实现口碑的快速传播。
整合策略3
产品定价的尖叫性
价格因素始终是消费者较为关注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经典营销的定价策略中,企业一般是追求自身盈利成本、竞争价位和消费者心理价位的平衡,从而实现较大化的收益获取。不过,移动互联时代,企业的任何盈利模式,都需要以庞大的用户流量为基础。因此,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定价,不再是三者的平衡,而是完全侧重消费者一方。即通过让用户“尖叫”的价格,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企业和产品,从而获取更多的流量,实现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
例如,360安全软件就通过终身免费的策略,重构了原有的杀毒软件行业生态,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众多用户的认可,并借助消费者的口碑分享和推荐,迅速占领了国内的杀毒软件市场。不过,在进行免费策略时,企业还需要处理好两个关键的问题:
1)在产品服务本身,突出产品的独特功能和体验价值。
2)企业要想进行可持续的成长,必然需要获取收益。在通过产品免费策略吸引到足够的用户流量以后,企业就需要通过一些增值附加服务,来寻找其它盈利模式。
整合策略4
渠道网络的社交性
在渠道方面,经典营销策略关注的是产品服务渠道网络的构建,以方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种渠道网络的信息传输是单向性的,目的在于激发用户的消费行为。与此不同,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渠道网络建设,可以借助移动化的社交媒体平台,与用户实现更强的交互性,从而可以借助消费者的口碑分享传播,实现产品促销之外的社会化营销。
不过,移动社交媒体平台毕竟是以熟人间的情感互动沟通为基础的,是一种强关系的亲密网络。因此,企业在借助于这些社交平台进行渠道营销时,要特别注意维护用户的社交情感体验,以免因过多的利益涉入而引起用户反感。简单来讲,就是要注意平衡好利益驱动的人际营销与情感投入的社交互动间的关系。
比如,有些企业为了产品销售业绩的提升,鼓动员工在自己的社交媒介圈子中进行产品推销,结果反而是破坏了社交平台的情感投入,也极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排斥。
相反,小米则注重维护消费者的社交体验,通过建立虚拟的“米粉”社区,与粉丝用户进行积极的交互沟通,充分发挥用户的创新才能,在不断优化产品服务的同时,也给用户创造了更多的参与体验价值,实现了品牌的口碑传播。
另外,渠道网络的社交性,还表现在消费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聚合起来,与商家进行平等的对话博弈,从而获得群体购买的效益。
例如,当前日益火爆的团购服务,就是将同质化的消费者聚合到团购平台中,实现消费者、商家与第三方平台的共赢:消费者以此获得了更多的实惠;商家借此提升了业绩,并实现了基于消费者点评分享的社会化互动营销;第三方平台则吸引了更多的用户流量。
整合策略5
营销沟通的传播性
在营销沟通上,经典的策略是通过营销信息的单向推送,直接对受众目标进行影响,并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用户的关注与兴趣,促发购买行为。不过,移动互联时代,消费者有了更为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而且,相比于企业的营销内容,消费者更信任熟人间的分享与推荐。
因此,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沟通,需要企业转变沟通策略,不再进行冷冰冰的单向信息推送,而是借助多种移动社交媒体平台,与消费者建立起交互性的强关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消费者的影响,并激发他们的分享传播意愿。
其实,移动互联时代的营销整合,较关键的也是企业营销沟通策略的转型。企业在进行营销沟通时,要始终以消费者和用户为中心,将广告、促销、公关等信息合理融入到社交互动中,通过为消费者“讲故事”,给他们带去全新的社交体验,从而获得他们的关注和认可,愿意主动分享传播这些“故事”,较终实现企业的社会化营销转型。
广告也娱乐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营销,不再是冷冰冰的产品信息推送,而是要融入更多的故事性、趣味性,让目标受众获得意料之外的价值。
例如,可口可乐就在马来西亚推出了一则十分成功的互联网广告。该广告不是简单的产品功能介绍,而是为受众讲解如何巧妙地利用可口可乐的瓶子。这种广告形式给用户带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价值,因此被广泛分享传播。
故事性、趣味性和价值性,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实现广告“病毒式”扩散的前提。故事性、趣味性能够较大程度地吸引用户的眼球;价值性则可以激发用户主动分享传播的愿意。因为对于人们来说,与朋友分享一个既有趣又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在社交圈子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成就感。
促销也社交
产品促销是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手段。只是,移动互联时代,人们更加注重社交化的情感体验价值。经典的硬性促销模式,已不再能够有效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兴趣。
因此,企业需要准确把握目标受众的行为特质和社交行为,改变以往个别刺激的影响模式,转而注重为用户创造全新的社交场景体验价值,从而有效激发用户间的交互分享,实现互动式营销。
公关也“卖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重构了人们的网络社交关系:以往虚拟匿名的弱关系模式,转变成了熟人朋友间的强关系网络,人们的社交互动更加注重朋友间的价值分享和情感体验。
因此,企业在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公关宣传时,需要使用更加人性化的策略,让信息内容有“故事”、有“温度”、有“感动”。如此,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互动、分享传播。
品牌也激情
企业在进行品牌塑造推广中,不仅要注重产品本身的功能质量等理性因素,更需要在品牌中融入情感因素,让品牌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激情”的人格化社交主体,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
简单来讲,移动互联网的消费特征,要求企业在进行营销沟通时,注重品牌的人格化塑造,让消费者不再把品牌视为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有个性特质、有温度激情、甚至可以成为朋友的互动主体。如此,消费者不仅会积极参与品牌活动,也会更加愿意帮助品牌进行社交化的口碑传播。
同时,这种基于情感认同建立起的强关系,也大大减少了品牌 信息的扩散传播。消费者更愿意站在企业的角度,包容品牌的不足,并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反馈,而非直接在社交媒体中发泄自己的不满。
整合策略6
营销研究的工程化
经典的营销研究,主要是通过抽样调研的方式,推断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和需求“痛点”,为企业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不过,这种抽样推断的研究方式,不但周期长、成本高,获取的信息内容也十分有限,数据的即时性和准确性也无法保证。这显然不利于企业满足用户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移动互联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普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进行更为精准化的营销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消费者数据和信息,从而实现对目标群体的细化分割。
同时,借助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技术,企业能够获取消费者的场景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即时连接互动,从而能够根据消费者的特质和场景痛点,进行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推送。
简单来讲,移动互联时代营销研究的工程化,就是企业在进行营销研究时,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SoLoMo特质,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终端定位功能,对消费者的碎片化移动场景,进行实时定位、分析与响应。
进而,围绕消费者的个人特质和场景需求痛点,为消费者创造出全新的场景体验价值,从而提升消费者的黏性,激发消费者的分享意愿,实现营销的社交性、互动性。
经典的营销策略多侧重于对消费者的直接影响和产品促销,从而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而移动互联网化营销,则更注重用户的SoLoMo特质,将重点放在与用户的交互沟通与关系维持上,从而借助消费者的口碑分享,实现品牌塑造和社会化营销。
其实,较佳的营销战略是能够同时实现上述两方面的目标:既能够促进产品销售,实现业绩提升;又能够同时扩散影响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不过,这两方面的兼顾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信息无限膨胀的移动互联时代,直接营销的效果被极大弱化,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和分享那些有“温度”、有“故事”的信息。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根据不同媒体的传播特征(如是否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社会性传播),进行相应的侧重选择。比如:在进行移动互联网营销时,就需要考虑到网络平台的社交性传播特征,通过具有正面价值的品牌故事分享,赢得用户的情感认同和归属。进而激发用户的交互性传播,借助消费者的社会化互动,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